·中國專用汽車之都 政府定點采購單位
·環(huán)衛(wèi)車、環(huán)衛(wèi)設備及專用汽車生產基地
銷售經理:王翔 13908662884
王經理 18995953584
姚經理 18771340219
鮑經理 13409665848
傳真號碼:0722-3818001
企業(yè)郵箱:zhtzcw@qq.com
三伏天到了 司機朋友們注意身體??!
今天是“入伏”的第一天,意味著即將進入一年中的最熱時段。中央氣象臺昨日18時發(fā)布高溫黃色預警:預計華北大部、黃淮、江淮西部、江漢、江南中西部、華南大部以及重慶、陜西關中等地有35~37℃的高溫天氣,其中今天是“入伏”的第一天,意味著即將進入一年中的最熱時段。
● 防御指南
1、盡量避免午后高溫時段的戶外活動,對老、弱、病、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溫指導,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;
2、有關部門應注意防范因用電量過高,電線、變壓器等電力設備負載大而引發(fā)火災;
3、戶外或者高溫條件下的作業(yè)人員應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;
4、注意作息時間,保證睡眠,必要時準備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溫藥品;
5、媒體應加強防暑降溫保健知識的宣傳,各相關部門落實防暑降溫保障措施。
● 今年伏天為何有40天?
中國古人對三伏的來源和定義,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:“伏”就是天氣太熱了,宜伏不宜動,三伏是中原地區(qū)在一年中最熱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,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。
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,比去年多10天,7月13日交“頭伏”,7月23日交“中伏”,8月12日交“末伏”,8月22日“出伏”。
按我國陰歷(農歷)氣候規(guī)律,前人早有規(guī)定:“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(初伏)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(二伏),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(三伏),頭伏和末伏各十天,中伏十天或二十天,“三伏”共三十天或四十天。
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(jié)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。我國傳統(tǒng)的推算方法規(guī)定,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歷書計算,簡單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,夏至以后的第三個庚日、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(頭伏)和中伏(二伏)的開始日期,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(三伏)的第一天。所謂庚日,是指農歷天干為庚的日子,共有“庚子\庚寅\庚辰\庚午\庚申\庚戍”六種,依次每十天輪流一下(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)。
因第三個庚日、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,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,所以,初伏的時間為10天,末伏規(guī)定也是10天。中伏時間有長有短,可能10天,也可能20天。每年夏至節(jié)氣后的第三個庚日(初伏)出現(xiàn)的遲早不同,故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,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。
● 三伏養(yǎng)生之飲食
頭伏吃餃子是傳統(tǒng)習俗,因為每逢伏天,人的胃口就不好,吃不下去東西,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(tǒng)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。 伏日宜吃面,北方有句俚語,叫做“頭伏餃子二伏面,三伏烙餅攤雞蛋”。
俗話說“熱在三伏”。戶外陽光火辣辣地烤著,室內空調冷嗖嗖地吹著,在忽冷忽熱中,即使身體健康的人也難免頭暈目眩、心緒煩躁、食欲大減、胃腸道功能紊亂。所以,在三伏天,在飲食上要格外注意些什么呢?
1. 補水養(yǎng)生
中醫(yī)理論講究“陰陽五行”、“天人一體”,冬為陰,夏為陽,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,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(fā)之時,人體陽氣,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,體內凝寒之氣處于易解的狀態(tài)。三伏天,人稍勞作或運動,就大量出汗,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。因此,補水養(yǎng)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。
2. 多酸多甘
古代學者認為“夏季暑濕,適宜清補”。夏天酷熱高溫,人們喜冷飲,喝水多,導致濕氣侵入人體,而外濕入內,使水濕固脾,引起脾胃升降,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,出現(xiàn)積水為患,引起食欲不振等。
按中醫(yī)養(yǎng)生學的觀點,暑濕對脾非常不利,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,不宜多食,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。并且,夏季歸心,而心喜涼,宜食酸,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。如:菠蘿、西瓜等。
3. 補氣去火
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,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,表現(xiàn)出情緒煩躁、焦慮、易激動、失眠等,這些癥狀在醫(yī)學上稱為“夏季情感障礙”。
因此,“去火”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。夏日祛火的食物,上佳選擇:苦瓜、西紅柿等性涼、清暑的蔬果,同時,牛奶性微寒,可以補水、滋陰、解熱毒,也是“去火”良品。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。
● 關于“冬病夏治”
俗話說“冬養(yǎng)三九補品旺,夏治三伏行針忙”,冬病夏治由來已久。冬病夏治方法很多,除了三伏貼,還有三伏天扎針灸,三伏天拔火罐、穴位注射、隔姜灸、艾灸等等。醫(yī)生根據病人的病癥不同,在這些方法中選擇一兩種使用。
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。包括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、慢性咽炎、扁桃體炎、支氣管炎、小兒感冒等,以及一些虛寒性的疾病,如胃痛、關節(jié)炎、腎虛引起的腰痛。
專家推薦兩種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,三伏貼和三伏天拔火罐。之所以介紹這兩種方法是因為它們具備4大優(yōu)點:高效、安全、經濟、副作用小。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為一個療程,一般需連續(xù)3年,也就是3個療程。為鞏固療效,病人應于冬至日到醫(yī)院復診。